香港吉斯恩貝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天宮“養鼠”引發生命科學新期待

发布时间:2025-11-07 21:39

2025年10月31日23時44分,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11月1日3時22分,飛船與天宮空間站成功對接。隨神舟二十一號太空人乘組一道入駐空間站的還有4只小鼠,它們在空間站參與“空間動物品系篩選與飼養關鍵技術驗證”實驗後,由神舟二十號太空人乘組帶回地球。


在人類探索外太空的歷程中,其實已有不少地球生靈躋身其間。那麼,這些“動物太空人”對航太事業做出過哪些貢獻?今後還將實現哪些目標?


與神舟二十一號太空人乘組同行的4只小鼠包括雌性、雄性各2只,它們是經過60多天的篩選與訓練,從大約300只小鼠中脫穎而出的。為確保這次空間科學實驗的順利進行,對小鼠“太空人”的考核內容相當全面,覆蓋了生理指標、運動能力、空間識別能力、記憶能力、繁殖能力等多方面。



小鼠首先要通過體能測試。在一台轉棒式疲勞儀上,每組的6只小鼠要在旋轉滾輪上不停跑動,不讓自己掉下來,堅持時間最久的小鼠才能晉級下一輪角逐。在接下來的抗眩暈能力測試中,小鼠要在一個高速旋轉的容器內經歷各個方向的持續轉動,考驗它們的前庭功能,優勝者將更適應發射時的超重狀態和太空生活期間的失重狀態。小鼠還要通過“平衡木”和“闖迷宮”等測試環節,考驗運動協調能力和記憶能力,確保它們能在空間環境中找到食物。


在去往空間站的途中,4只小鼠被放在特製的上行生保支援裝置內,並安置在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的貨物軟包裡,幫助它們在發射期間儘量減震。上行生保支援裝置是專門為小鼠設計的小艙位,外觀是帶有透明觀察窗的金屬盒子,內部除了飲食供應、排泄物收集等設備以外,還有專為小鼠的穴居習慣設計的躲避空間,這在發射及返回期間可以幫助它們緩解因較大震動和雜訊造成的應激反應。


小鼠進入空間站之後,即從上行生保支援裝置轉移到飼養裝置。飼養裝置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並且具有視頻監測功能。在飼養過程中,地面的監控人員可以即時看到小鼠,觀察它們的生活狀態與空間行為,研究失重、密閉等空間條件對小鼠行為模式的影響,從而掌握空間小型哺乳動物飼養與觀測技術,初步探究小鼠對空間環境的回應與適應規律。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天宮空間站開展小鼠科學實驗,將為未來深入開展哺乳動物空間生命科學研究奠定良好基礎。


開展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需要構建從分子、細胞到組織、器官,乃至動物個體的多層次研究體系。小鼠因具有與人類基因同源性高、體型小、繁殖週期短等優勢,成為開展生命體空間生理、病理及生長發育和繁殖研究的重要模型。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香港吉斯恩貝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仙人球建站